侵权投诉
首页 / 百科 / 汞污染
汞污染

汞污染

分类: 环保
属性: 技术
最后修改时间: 2013年08月03日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0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排放的汞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汞主要来自氯碱、塑料、电池、电子等工业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旧医疗器械。

简介

  汞俗称“水银”。是地壳中相当稀少的一种元素。极少数的汞在自然中以纯金属的状态存在,是唯一的液体金属。朱砂、氯硫汞矿、硫锑汞矿和其它一些与朱砂的矿物是汞最常见的矿藏。世界上的50%的汞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其他主要地是斯洛维尼亚、俄罗斯和北美。朱砂在流动的空气中加热后汞可以还原,温度降低后汞凝结,这是生产汞的最主要方式。

性质

  汞是在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元素。在自然界里大部分汞与硫结合成硫化汞(HgS),亦称“辰砂”或“朱砂”,广泛地分布在地壳表层。辰砂及其多晶体偏辰砂是主要的含汞矿源。随着自然的演化,环境的各个因素中都可能含有汞,形成汞的天然本底。

汞污染

  汞的本底对判断环境中的汞污染程度很有意义。地壳中汞的平均丰度为0.08ppm,土壤中为0.03~0.3ppm,大气中为0.1~1.0ppt。汞在大气中呈蒸汽态,因而雨水中也有汞,平均浓度为0.2ppb。水中汞的本底浓度,内陆地下水为0.1ppb,海水为0.03一2ppb,泉水可达80ppb以上,湖水、河水一般不超过0.1ppb。

污染来源

  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汞污染,主要来自氯碱、塑料、电池、电子等工业排放的废水以及废旧医疗器械。据估计,1970~1979年全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直接向水体排放汞的总量约1.6万吨;排向大气的总汞量达10万吨左右;排入土壤总汞约为10万吨,而排向大气和土壤的也将随着水循环回归入水体。

  由于天然本底情况下汞在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均有分布,所以汞的迁移转化也在陆、水、空之间发生。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的汞随风飘散,一部分通过湿沉降或干沉降落到地面或水体中。土壤中的汞可挥发进入大气,也可被降水冲淋进入地面水和渗透入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于挥发而进入大气,大部分则沉淀进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论呈何种形态,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条件可以分解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因此又从底泥回到水中。水生生物摄入的甲基汞,可以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危及鱼类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

  节能灯和荧光灯

  “我国作为全球汞使用量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全球汞文书’谈判中面临着巨大的汞减量减排压力。”环保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副研究员菅小东透露,2012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集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代表们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汞公约(简称“全球汞文书”)的草案进一步谈判,削减汞的供应、减少产品和工艺对汞的需求以及减少汞的国际贸易仍是谈判过程中的重点领域。[3]在节能灯逐步替代白炽灯成为趋势之际,节能灯汞污染引发社会各方关注。业内资深专家表示,细管径的T5、T8等直管荧光灯和环形荧光灯由于使用手工注汞工艺,更容易出现汞含量超标。环保部相关专家表示,环保部正在筹划制定加强添汞产品及相关行业汞污染防治工作的政策,拟禁止批复使用液态汞和手动注汞的荧光灯生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3]节能灯的发光原理就是汞蒸气受激发而发光,所以每支节能灯都含汞。即便按欧洲最新环保标准,一支节能灯的汞含量也约为3--5毫克。一旦破碎,仅3毫克就会污染约1000吨水、300立方米的空气!

  中国年消耗节能灯多达8亿只,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取消白炽灯,节能灯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预计在2015年左右,仅中国市场节能灯的年需求量可达20亿只左右。据专家预测,即使按照500万只废弃灯管中有一半的汞废物可浸入地下来计算,也会形成每年约4.5亿吨水的污染潜能,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北京所有家庭一年的用水总量。那么,20亿支相当于每年约1800亿吨水的污染潜能,相当于污染400个规模等同于北京城市所有家庭一年的用水总量。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实施“绿色照明”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向全国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5亿只。按照预测,这项工程实施后,全国一年可累计节电290亿千瓦时,少排放二氧化碳2900万吨、二氧化硫29万吨。然而,假如未考虑到这1.5亿只节能灯的善后工作,任由使用者随意废弃,那就意味着将有数十吨汞进入自然环境,理论上将污染270亿吨水资源,而全球便于取用的淡水才只有3000亿吨。若再加上大气、土壤、动植物等受到的连带伤害,这项工程最终的得失恐怕就不好算了。

  雪上加霜的是,在国家大力宣传推广节能灯产品的背景下,大量滥竽充数的劣质节能灯搭便车充斥市场,造成扰乱市场、浪费能源、加重污染的多重危害。近些年节能灯一直背负着“节电不节钱”的恶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上的节能灯产品质量低下。2010年元旦前后广东省质监局进行了一次节能灯产品市场抽查,结果显示有近8成不合格。而同期湖北省发布的抽检结果显示,当地市场节能灯产品的合格率也仅为33.3%。人们知道,劣质节能灯寿命很短,因此淘汰率就大大提高了,这就意味着,进入环境的废旧节能灯数量增加,汞污染也就加重了。

  本来被寄予了美好希望的节能灯,却要背负起沉重的环保债务,这实在令人尴尬。恰是因为对节能灯环保问题的忽视,建立废旧节能灯专业回收机构,对其进行安全无害处理的工作也一直没人来做。负责推广节能灯产品的各地经贸部门,大都没有关于废旧节能灯回收的计划,主要是没有切实可行的回收办法。

  节能灯作为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被政府广泛推广。我国已经宣布在2012年终止白炽灯的生产。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节能灯背后的隐患,废旧节能灯的回收刻不容缓,只有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才可能有效防止废旧节能灯的汞污染。深圳市作为低碳示范区,为了呼吁广大民市能共同加入废旧节能灯汞防治工作,试点推行“租灯-回收”——“押金出租-上门服务-环保回收”的节能灯“只‘租’不卖”环保模式,把节能灯推广与节能灯汞污染捆绑施实,避免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

汞危害机理

  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汞的化学形态、环境条件和侵入人体的途径、方式有关。金属汞蒸汽有高度的扩散性和较大的脂溶性,侵入呼吸道后可被肺泡完全吸收并经血液运至全身。血液中的金属汞,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然后在脑组织中被氧化成汞离子。由于汞离子较难通过血脑屏障返回血液,因而逐渐蓄积在脑组织中,损害脑组织。在其他组织中的金属汞,也可能被氧化成离子状态,并转移到肾中蓄积起来。

  金属汞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性症状,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肌肉震颤、运动失调等。大量吸入汞蒸汽会出现急性汞中毒,其症候为肝炎、肾炎、蛋白尿、血尿和尿毒症等。急性中毒常见于生产环境,一般生活环境则很少见。金属汞被消化道吸收的数量甚微。通过食物和饮水摄入的金属汞,一般不会引起中毒。

  无机汞化合物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两类。难溶性无机汞化合物在水中易沉降。悬浮于水中的难溶性汞化合物,虽可经人口进入胃肠道,但因难于被吸收,不会对人构成危害。可溶性汞化合物在胃肠道吸收率也很低。

  甲基汞主要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在人体肠道内极易被吸收并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尤其是肝和肾,其中只有15%到脑组织。但首先受甲基汞损害的是脑组织,主要部位为大脑皮层和小脑,故有向心性视野缩小、运动失调、肢端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这与金属汞侵犯脑组织引起以震颤为主的症候有所不同。甲基汞所致脑损伤是不可逆的,迄今尚无有效疗法,往往导致死亡或遗患终身(见水俣病)。

  有人预测,本世纪将流行精神病,因为汞的中毒主要是损伤神经,所以说体内汞含量太高,就有可能得精神病。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精神病发病率是3.2‰,21世纪初上升到15.56‰,大约一千五百万人。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汞离子与体内的巯基有很强的亲和性,故能与体内含巯基最多的物质如蛋白质和参与体内物质代谢的重要酶类(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等)相结合。汞与酶中的巯基结合,能使酶失去活性,危害人体健康。

  体内的汞主要经肾脏和肠道随尿、粪便排出,故尿汞检查对诊断汞中毒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汞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资源大量消耗,造成了一些汞污染问题或者潜在的汞污染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政府对全球汞污染问题高度重视,在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在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向大气的排汞通量、土法炼锌和土法炼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规模汞矿开采造成的环境汞污染、高汞背景和多汞污染来源地区水库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演化特征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九届汞全球污染物国际学术会议在贵阳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日本、德国、挪威和南非等46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名学者及国内的20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在为期5天的研讨会期间,各国学者以“环境汞污染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题,重点围绕人为活动向大气的排汞过程及控制、自然过程释放汞的规律、汞的大气化学过程、大气汞的迁移转化规律等议题进行广泛研讨。

  上世纪80年代,北欧和北美科学家发现,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湖泊中,鱼体汞含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食用水产品标准。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汞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经过大气迁移,通过干湿沉降的形式进入生态系统造成的。在对这一环境科学问题进行研究时,世界各国科学家认识到,要最终解决全球环境中汞污染的问题,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在瑞典科学家OliverLindqvist教授的倡议下,第一届汞全球污染物国际学术会议于1990年在瑞典召开。2004年,在斯洛文尼亚召开的第七届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新斌在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对中国汞污染问题研究水平的关注。经激烈竞争,冯新斌代表中国取得了第九届汞全球污染物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的主办权。

中毒事件

  汞中毒,通常又叫“水俣病”。首次出现是在1933年的日本九州熊本县。汞中毒有一定的征兆性,开始是走路不稳,面容痴呆,尔后耳聋眼瞎,重者全身麻痹,最后精神失常,以至死亡。这是因为汞中毒是一种神经中毒,可以造成全身性的神经损害。但是汞中毒又是可以预测的。当时在日本就发现了一种猫,被称为舞蹈猫。原本正常的猫,走路变得摇摇晃晃,就像跳舞一样。为什么猫会先得病呢?这是因为猫去吃水俣湾里的鱼,而水俣湾的水受到污染汞含量超标。汞被鱼吸收富集,再通过食物链转到猫和人的体内。猫因为吃鱼多,所以先中毒。猫得了舞蹈病,也就是水俣病,这时人还可以进行及时的救治。这是因为人体内的汞含量还没有达到临界值,一旦到达临界值,就很难进行治疗了。所以说,汞中毒还是有一定的可预见性的。

  还有就是,在香港有一些人发现自己经常感冒,总感觉很累,经常头痛、失眠、颈椎痛、腰痛,而且久治不愈。经过化验,发现这些人体内的汞比一般人都高,病因就是这些人爱吃海鱼。类似的情况在日本水俣,农民的发病率就要比渔民低得多。概括地讲,在被污染的水域浅水鱼的汞含量相对较高,深海鱼类相比较来说则低得多。

  汞虽然是一种累积性毒物,但人体对汞具有一定的排泄能力。试验表明,成年人每天摄人0.025毫克的甲基汞,由于人体排泄能力使之不会在身体内累积,若摄入量超过人体的排泄能力,会在体内累积。日本的水俣病,就是在大脑中累积了甲基汞,损害脑组织所致。在人体其他组织中的金属汞,可能氧化成离子状态,并转移到肾中蓄积起来。人体受汞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性症状,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和疼痛、肌肉震颤、运动失调等。大量吸入汞蒸汽会出现急性汞中毒,其症候为肝炎、肾炎、蛋白尿和尿毒症等。这类病有严重的后遗症和较高的死亡率,还可以通过母体遗传给婴儿。在我国松花江和蓟河流域的一些渔民体内有明显的汞积累,而且已经出现了“拟似水俣病”的病人。

  由于汞的毒性强,产生中毒的剂量就小,因此我国饮水、农田灌溉,都要求汞的含量不得超过0.001毫克/升,渔业用水要求汞不得超过0.005毫克/升。

防治措施

  汞在工业上应用很广,造成的污染较严重,对人类健康影响很大,故对含汞废水必须进行净化处理,符合规定方可排放。另外,对鱼体和底泥的甲基汞应定期检查。中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居住区大气中汞的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为0.0003毫克/米;地面水中汞的最高容许浓度为0.001毫克/升。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汞浓度不得超过0.001毫克/升。中国《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规定,汞及其无机化合物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05毫克/升(按Hg计)。对慢性无机和有机汞中毒者皆可用巯基络合剂进行驱汞治疗,但对有机汞中毒的疗效远不及无机汞中毒。

  2009年2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部长级会议上140个国家确定于2010年开始起草一份关于防止汞污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其中包括全球范围内汞的安全储存,减少汞供应,减少产品中汞含量等内容,并计划在2013年2月前完成。2010年6月千叶会议全球各国代表就文书进行讨论,讨论关键问题包括:如何解决主要来自工业,尤其是燃煤发电厂的汞排放;如何鼓励淘汰医疗器械等产品中的汞;让小规模的金矿停止使用汞法炼金等。
  我国正大力研究工业无汞触媒;天然气脱汞设备;含汞血压计体温计的替代产品。

  大气汞排放监测

  环保部正在积极推进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监测试点工作。环保部表示,该部将对试点地方进行调研。刚刚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将开展大气汞排放污染防治。[5]汞是环境中一种生物毒性极强的重金属污染物,它进入生物体后很难被排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世界范围内环境中汞的浓度持续上升,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的极大关注,成为继气候变化问题后的又一个全球环境问题。据估算,全球人为汞排放的45%来自燃煤,火电行业已经成为汞污染控制的重点。

  国务院高度重视汞污染防治工作。2009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将汞污染防治列为工作重点;2010年5月又发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提出建设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除汞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示范工程。

  改进农耕技术

  对于耕地而言,首先应该科学地施用化肥农药,尤其是注意进行污灌和施用污泥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汞的直接输入,且要积极慎重的推广污水灌溉,对灌溉农田的污水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控制。

  生物修复

  蚯蚓能使地下水污泥中汞含量从0.97mg/kg降至0.29mg/kg,而且随着蚯蚓的繁殖,其净化量也逐渐增大,尽管蚯蚓或蚓粪终究还是变为土壤,但此过程大大促进了土壤汞的转化.一些植物,如纸皮桦,红树等,对土壤中汞的吸收储存能力较强,对汞污染的稻田改种苎麻,可使土壤中的汞净化率较种水稻提高8倍。

  • 快速搜索
  • 热门词条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