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氢能和
燃料电池技术。氢燃料电池可高效清洁地把
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是比常规热机更为先进的转化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
能源动力的变革带来重大契机,而
燃料电池汽车被认为是后化石能源时代主要的车用动力能源。与电能一样,氢气作为能源载体,可以通过各种一次能源的转化获取,成为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换、从碳的低排放向碳的
零排放的桥梁。
用途
二次能源是联系一次能源和能源用户的中间纽带。二次能源又可分为“过程性能源”和“含能体能源”。当今电能就是应用最广的“过程性能源”;柴油、汽油则是应用最广的“含能体能源”。由于目前“过程性能源”尚不能大量地直接贮存,因此汽车、轮船、飞机等机动性强的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就无法直接使用从发电厂输出来的电能,只能采用像柴油、汽油这一类“含能体能源”。可见,过程性能源和含能体能源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各有自己的应用范围。随着,人们将目光也投向寻求新的“含能体能源”,作为二次能源的电能,可从各种一次能源中生产出来,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
风能、水力、
潮汐能、
地热能、核燃料等均可直接生产电能。而作为二次能源的汽油和柴油等则不然,生产它们几乎完全依靠
化石燃料。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终有一天这些资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储量丰富的新的含能体能源。氢能正是一种在
常规能源危机的出现、在开发新的二次能源的同时人们期待的新的二次能源。
技术特点
氢位于元素周期表之首,它的原子序数为1,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l)所有元素中,氢重量最轻。在标准状态下,它的密度为0.0899g/l;在-252.7°C时,可成为液体,若将压力增大到数百个大
气压,液氢就可变为金属氢。
(2)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
(3)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O0倍。
(4)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
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
(5)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
(6)氢本身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
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巨,而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
(7)氢能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
机械功,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即可使用。
(8)氢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
需解决关键问题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氢是一种理想的新的含能体能源。目前液氢已广泛用作
航天动力的燃料,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廉价的制氢技术,因为氢是一种二次能源,它的制取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目前制氢效率很低,因此寻求大规模的廉价的制氢技术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由于氢易气化、着火、爆炸,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氢能的贮存和运输问题也就成为开发氢能的关键。
许多科学家认为,氢能在二十一世纪有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二次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因为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象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在自然界中,氢已和氧结合成水,必须用热分解或电分解的方法把氢从水中分离出来。如果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所产生的热或所转换成的电支分解水制氢,那显然是划不来的。现在看来,高效率的制氢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太阳能。如果能用太阳能来制氢,那就等于把无穷无尽的、分散的太阳能转变成了高度集中的干净能源了,其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的方法有太阳能热分解水制氢、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阳光催化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生物制氢等等。利用太阳能制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这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要解决,然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投入不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业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因此在以后,以太阳能制得的氢能,将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优质、干净的燃料。
相关技术讨论
以氢气为能源、真正实现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一直被公认为是解决当今交通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之一,代表着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各国政府及国际汽车巨头都不断加大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投入,大力推动这一
新能源汽车尽快走向市场。
由科技部、氢经济国际合作伙伴(IPHE)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美国能源部阿贡实验室共同承办,为期两天的“国际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及汽车发展论坛”,9月21日上午在上海银河宾馆开幕。
一批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行业顶尖机构、企业代表出席论坛,共同探讨“如何应对燃料电池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国内层面所面临的挑战”这一重要议题,并商讨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些机构、企业包括欧盟燃料电池与氢联合行动计划、美国能源部燃料电池技术项目部、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日本本田
公司、美国通用集团等。
会上,国内外代表分别介绍了各国为研发燃料电池汽车而开展的项目和采取的战略,交流分享了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以及氢能的生产技术及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经验。此外,会上还将介绍最新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的能源和环境效益评估情况,并围绕全球燃料电池汽车近期及远期发展所需的氢源及路径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结束后,代表们还将前往上海世博会园区,参观燃料电池示范运行基地。
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我校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章桐教授在主题报告中介绍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动力平台的研发情况,以及我国自主研制的燃料电池汽车分别在2008北京奥运会、美国加州及2010上海世博会上的示范运行情况。
据介绍,由同济大学与国内五大整车厂合作生产、正在上海世博园区进行示范运营的173辆燃料电池汽车(含70辆燃料电池轿车、3辆燃料电池客车和100辆燃料电池观光车),自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已连续运行5个月,整体运营情况良好。其中,仅在园区内高架步道及北环路运行的燃料电池观光车一种车型,截止今年8月31日止,已累计载客137万人次,总行驶里程达44万余公里。
专家认为,燃料电池汽车在产业化道路上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关键零部件的稳定性、耐久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为燃料电池汽车大规模运营配套建设氢气加注站等基础设施,此外还要增强公众对燃料电池汽车的了解。
余卓平说,“从论坛上的主题发言来看,全球对燃料电池汽车普遍持积极、乐观态度,都在加快促进其早日向市场渗透。”他表示,此次论坛召开,对于增强全球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及实践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推动我国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