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首页 / 百科 / 碳中和
碳中和

碳中和

又名:carbonneutral.
分类: 环保
属性: 技术
最后修改时间: 2024年12月03日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0
碳中和(carbon neutral),是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透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它是人们对地球变暖的现实进行反思后的自省、自律,是世界人民觉醒后的积极行动。它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并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并且成为受到各国政府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通常可以通过推动使用再生能源和植树造林等方式,来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023年9月,《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报告系统评价了全球197个国家在碳中和承诺、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国际气候合作等方面的进程,为推动各国深化碳中和转型、弥合全球碳中和进展与《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差距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

词语概念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碳中和也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全球碳中和描述了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这些气体的清除量在特定时期内达到平衡的状态。它通常简称为净零。在某些情况下,“排放量”是指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在其他情况下,它仅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要实现碳中和,需要采取行动减少排放。一个例子是从化石燃料能源转向可持续能源。组织通常通过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剩余排放量。人们经常在具有相同含义的“净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碳中和”和“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等术语之间切换。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术语彼此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些碳中和认证标准允许大量碳抵消,但净零标准要求将排放量减少到 >90%,然后仅抵消剩余的 <10%,以符合 1.5°C 目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

简介

  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奥因此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中和公民。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中和影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中和成本。

  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在生活中“碳中和”。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碳中和”当选年度词汇,见证了日益盛行的环保文化如何“绿化”人类语言。对碳中和的热议,源于有志之士对全球变暖的深刻担忧。1月2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P)在巴黎举行会议。美联社得到的会议报告的初期版本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比现在上升0.13米到0.58米,全球气温将升高2摄氏度到4.5摄氏度。

  美国《科学》周刊1月份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0.5米到1.4米。

  IPCC报告与其他研究的结论有出入,因为起草报告时的情况不一样。科学家们6年前开始研究时,南极洲西部和格陵兰岛没有大面积的冰原融化。预测海平面上升高度时,科学家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冰川(不同于冰原)融化导致海水增加与水温升高造成海水体积膨胀。

  2002年,南极洲的拉森B冰架断裂,这块面积达3250平方千米的巨型“冰块”在35天内融化得不见踪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格陵兰岛每年流失的冰体积达221立方千米,时下的流失速度是1996年的两倍。

  2007年10月欧洲摇滚音乐爱好者举办了一次环保音乐节,他们在活动中推行了折椅环保方法!从而使“碳中和”这一词让更多的人所熟知,碳中立(carbonneutral,orcarbonneutrality),是指中立的(即零)总碳量释放,透过排放多少碳就作多少抵销措施,来达到平衡。各种团体都尝试推广这个用词来指碳减量,这显然不是这个字的原意。这个比较宽松的定义,一般有两个普遍用法:它可以参考的做法,平衡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燃烧石化燃料,与创造等等能量的再生能源,使该碳排放量补偿,或者仅使用可再生能源,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最后这是所谓的后碳经济)。

原理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个全球性问题。碳补偿的理念是不管何时何地,减排都是有益的。不过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进行减排的成本更低,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消费和原材料成本较低。另外,在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区更容易推行减排项目。

  从某种程度上讲,碳补偿是一种奢侈行为。您是在为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付帐。正因为如此,购买碳补偿的人通常都生活在发达国家,在那里想要大规模减少民用碳排放十分困难,而且花费高昂。很多企业和居民可能觉得,相比自己动手改造住宅或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来说,购买碳补偿更加经济实惠。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高达250亿吨[资料来源:CleanAir-CoolPlanet],减排是目前的首要任务,而类似厄瓜多尔植树造林项目的资金究竟来自于当地还是他国,这并不重要,国界不应成为全球减排的障碍。

  碳补偿资助的项目种类繁多,比如植树造林、研发可再生能源,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等等。另外,碳补偿计划既支持大规模项目,也支持社区计划。一家碳补偿公司有可能在乌干达恢复大片森林的同时,也在洪都拉斯的小村庄里推广节能灶。

背景

  全球变暖是人类的行为造成地球气候变化的后果。“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日产MarchCollet首次采用碳中和碳”也制造得多。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变暖也在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过多地使用化石(碳)能源所致。城市是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地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是大城市的发展方向。

  因此,为保护世界环境,提倡绿色环保,也就越来越多的组织,团队,企业和普通大众在生活中加入到“碳补偿”计划中。碳补偿是公众捐资给专门机构,以植树或其他减排项目,抵消自己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自愿行为。

作用

  “碳中和”是一个新鲜名词。英国已兴建首个“碳中和”生态村。新牛津英语字典2006年度词汇就是“碳中和”。通俗地说,你日常活动可能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植树等方法来中和抵消。令人欣喜的是,“环保”二字已经开始融入到百姓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已把环保变成生活自觉。在许多有识之士那里,“碳中和”已成为自发行动。曾在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中看到,一位京城嘉宾说自己尽量不开私家小车了,难以避免要开车出去,就累计一年的碳排放量,到植树时节就去郊区栽种一定量的树木来中和抵消。“碳中和”行动,是“绿色奥运”的“现在进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球气温已达12万年来的最高值,急待每个人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

状况

  中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已经居全球第二位,预计到2025年前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到第一位。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成为每位公民的责任。

  2008年12月,中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识——中国绿色碳基金碳补偿标识发布。如果公众愿意加入“消除碳足迹,参与碳补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自愿捐资到中国绿色碳基金进行“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活动,就可获得碳补偿标识。

  碳补偿标识是由国家林业局气候办设计注册,中国绿色碳基金捐资人实践低碳生活的一种证明。获得这个标识表明捐资人消除了个人排放的部分或全部二氧化碳。

中国举措

  中国在推进碳中和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以下是对这些举措的归纳和总结:

一、国家战略规划与政策支持

  明确目标与承诺:中国已明确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制度体系构建:中国不断完善碳中和相关的政策制度体系,包括《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等,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保障。

  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国制定了《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能源体系改革与绿色低碳发展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正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以能源供给清洁低碳化和终端用能电气化为主要方向,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煤炭消费,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

  非化石能源开发:中国加快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合理有序开发海上风电,促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推动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

  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中国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外送通道,提升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

三、重点领域转型与技术创新

  工业领域:中国工业领域长期以来是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户,因此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通过优化产能布局、严格新增项目准入、推进节能降碳改造等措施,中国正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城乡建设领域:中国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建筑、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措施,降低城乡建设领域的碳排放。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加强科技落地和难点问题攻关,加快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推进前沿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部署。

四、碳汇能力提升与生态系统保护

  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中国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绿化造林与植被恢复:中国充分利用坡地、荒地、废弃矿山等国土空间开展绿化,努力增加森林、草原等植被资源总量,有效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等生态系统的减排增汇能力。

五、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合作

  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加快建立完善支撑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各方参与、全民行动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格局。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中国不断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实施配额有偿分配,出台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政策。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中国在推进碳中和方面采取了全面而深入的举措,涵盖了国家战略规划、政策制度体系、能源体系改革、重点领域转型、技术创新、碳汇能力提升、治理体系变革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的实施将有助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 快速搜索
  • 热门词条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