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人计划”。该项目原来计划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从国外吸引并培养百余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20年弹指一挥间,“百人计划”已经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远远超过“百人”的数量级,为中国科学凝聚了大批领军人才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祝宁华
1998年,祝宁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到半导体所工作。“百人计划”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让他很快站在竞争跑道起跑线上。可以说,没有“百人计划”,他也不会长期回国工作,更没有接下来16年科研生涯中的各种幸运。
1977年,他成为“文革”后第一届通过高考的大学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没有提供报考专业信息,阴差阳错把他分到光电子技术系。后来他考上著名微波专家、中科院院士林为干的研究生。
他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在光电子和微波方向交叉进行研究,幸运地选择了当时还没有热起来的高速光电子技术方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高速光电子器件及技术的需求迅猛增长,微波光子技术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他也得到了一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1996年他到德国西门子公司后,参与了高速激光器研发的全过程。
在香港工作期间,他认识了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葛璜,他1997年邀请他到半导体所访问。也许是所长的安排,他在半导体所的学术交流报告也就成了“百人计划”应聘报告。
当时半导体所在激光器研究方面获重大突破,急需高速激光器封装方面的人才。经不住“百人计划”这种机会的“诱惑”,一个月后,他举家从德国搬到北京,继续他的幸运之旅。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一位“百人计划”入选者都有深刻体会。刚到半导体所的第二个月,中科院院士王圩安排他刚刚招聘的一位博士后跟他一起工作,他又接收一个本科毕业生,开始组建研究团队,并成立“微波光电子学实验室”。
他是B类“百人计划”入选者,3年经费30万元,研究经费仅仅18万,远远不够日常开支,更谈不上发展。幸运的是,回国当年他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6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在人事局召开的一次“百人计划”入选者汇报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问:“哪几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他举手说:“他得了!”记得当时举手的人只有两三个,自己也没太当回事。谁知一次交流活动结束后,在中科院食堂吃饭,他和白春礼院长在同一桌,又刚好坐在他边上。白院长告诉他:“院里决定将获得‘杰青’的B类‘百人计划’转为A类,这下你高兴了吧。”这是天大的好消息,意味着他的研究经费增加到200万。他当时高兴极了,竟忘了当时是如何向白院长表示感谢的。
当时,科学院的文化对他来说是全新的。白院长和人事局黄伯明局长称呼他“宁华”,他感到特别亲切。院领导不摆架子,吃工作餐时跟他们在一桌,大家也随便坐,无拘无束,他觉得真像在家里的感觉。他们还参加了湖南张家界青年科学家疗养,被称为青年科学家,“科学家”这三个字让他特别自豪,做什么都很自信,闯劲很足。
他大胆向科技部提出发展速率为2.5Gb/s的高速低成本TO封装半导体激光器技术的建议,当时国际上还没有这样的技术。这一建议顺利地得到批准,他又获得了60万元“863”项目研究经费支持。他用这些经费,加上从所里以贷款方式获得的60万元,买了一台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必需的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
当时,因为研究经费紧张,他们出门尽量坐公共汽车,坐出租车也只选当时标价一块钱的“面的”。
两年后,他渡过了研究经费的难关,技术也获得较大突破,从此“863”项目就几乎没有断过,先后组织承担了近十项。他们的课题组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9人的大研究团队。他因为喜欢研究器件的新机理、探索器件的新应用、归纳总结技术方法,也出版了3部著作。
直到2010年,从拟定实验方案、整理实验数据,到撰写论文和投稿,他都自己干,每年都有几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发表。这些基础研究也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获得了一些项目支持,幸运的是这些项目在基金委答辩都成功了。没有人会认为参与竞争的汇报答辩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成功获得研究经费使他很快忘记项目争取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从这点看他是非常幸运的。
在2008年前后,根据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和同事朋友交往中得到的信息,他认准高速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光子集成。为了推动这件有意义的工作,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在任何可能的场合都介绍光子集成芯片技术的发展动态和重要意义,同时还多次组织国内相关专家进行研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分别出版了论文专辑,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一部,促成基金委多个重点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群立项,他也有幸成为第一个主题项目(8000万元)的首席科学家,2012年被遴选为“863”计划信息领域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